中国质量与品牌
主办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际刊号:1672-7509
国内刊号:11-5168/T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1719 人次
 
    本刊论文
学校质量与品牌的基座

摘要:教研组是学校教学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以教研组为其重要平台的。教研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办学品位。在现代学校制度不断优化的今天,必须重视并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承继传统,有所创新,拓宽工作的路径。
  关键词:教研组 质量品牌 基座
  教研组的全称是教学研究小组,是学校教学专业活动最基础的组织单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在这一平台,教师交流研讨教学中的问题,共享实践智慧,形成专业归属感与学科崇拜。
  教研组建设应适应教育趋势
  教研组作为学校一种业务团队,多年来,为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适应大规模、小班化的教育趋势,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教研组建设的重要。为了优化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规范教研组的管理,落实教研组的工作职责,使学校教研组真正成为学习型、研修型组织。
  让学科教师有归属感 学校教师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域、学科,有了自己的教研组,大家就有了归属。事实上,这一组织也成了教师业务交流、人际交往的重要空间,很多教学活动、社交活动都是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的。一个学校,教研组有力则学校工作有力,教研组涣散则整体工作涣散。有人打过这样的比方:学校好比一个家,教研组好比这个家庭的成员,如果没有家的和谐兴旺,就谈不上每个成员的快乐和幸福。学校只有强化了教研组建设,学科教师才能有专业成长的园地,他们才能在这个园地里学习、交流、研讨、展示,他们才能互帮互助、和谐共事、共生共长,才能在专业成长之路上越走越远,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学生,奉献给伟大的教育事业。
  让教师的专业成长有阵地 把教研组建设好,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建设学习型学校的主要途径。教研组成员来自同一学科,共同的专业让他们有许多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方向,这是把教研组打造成教师专业成长基地的有利条件。正常并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才能使教师的业务生活有载体,教师这个群体才能真正实现互动,比学赶帮的氛围才能形成。大家在一起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掌握先进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技术,探讨优化教学质量的举措,这支队伍就有生机、有活力。而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了,学习反思与合作研究的习惯形成了,他们就走上了一条快速成长专业发展之路。
  让学校的文化发展有载体 什么是学校文化?朱颜杰的《学校管理理论》一书有这样的表述:“所谓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理想作用的总和。”其实也就是学校成员在学校做事的方式。教研组是学校的基础单位,这个组织的人如何工作、学习、相处,其实就反映出学校的文化。教研组的成员能以一种友好型、合作型的关系相处,教研组活动能有声有色地开展,反映的就是一所学校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的状态。所以,把教研组建设好,看上去是一个团队的形象问题,其实映射出学校的文化、整体面貌和未来的发展走势。
  让学校的教育质量有依托 学校所制订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怎样才能落地,教学活动的安排怎样才能落到实处,自然需要教研组这个组织去具体落实。所以,为了规范学校的常规教研和教学秩序,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就十分有必要加强教研组建设,使教研组织和管理网络更加健全并不断完善。每一个教研组都搞好了,学校校本研究的质效就提高了;每一个学科都能保证自己的学科质量,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就提升了,教师群体和个体的发展也就正态了,学校的文化形象自然就有了具象。
  常见的一些问题
  教研组不是一级行政组织,而是属于一种松散型的教师群体。实际工作中,对教研组的评价往往偏重于所谓的教学质量,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势必造成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忽视,对学校文化氛围营造的忽视,长此以往,就会弱化教研组的建设及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教研时空得不到保证 由于大多数学校按年级办公,教师的课务比较分散,学校又往往没有教研组活动的专用教室,所以,教研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即使有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也往往会因一些突击性的工作而把教研活动时间冲掉。
  教研内容形不成系统 正常的教研活动应该按照学科实际,根据教学进度,确定相关的研究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并形成阶段性成果,最终将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然而,许多教研组对教研活动缺乏规划,活动大多是零散的、应景式的,没有深度,自然也就缺少价值。
  教研主体积极性不高 就基层学校的教师而言,他们日常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所谓的“教学质量”,在相当一部分学校,考试分数成为衡量教师工作水平和能力的“唯一”标志。因此,他们把精力比较集中地投入到“上课、批改作业、出试卷”上,同时还要辅导“学困生”。所以,大家被升学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成长;即使有研究的意识,也往往落在对如何提高考试分数的研究上;很多教师身心疲惫,对教研活动缺乏热情,更谈不上主动。一般教师参加教研活动都带有休闲性质,即使活动内容有计划,真正活动时又得不到落实,少数人说几句,大多数人做听众,甚至把教研活动当作负担,更不用说去积极主动地投入了。
  教研形式缺乏立体多元 教研活动常常是形式单一,同学科教师集中起来往往谈些“家长里短”,互相通报一些课堂教学情况,专题性不强,深入研究与探讨具体问题不够;同时,也缺乏“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很少开展演讲类、竞赛类活动。泛泛而谈的研讨多,而调查、辩论、专题研讨、借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研讨等较少,实效性不高。
  教研管理没有刚性举措 当前,不少教研组仅在开学初订个计划,然后便没有了下文,缺乏制度保障;日常活动想起来就搞搞,一忙便丢到脑后;管理层对教研组的管理虚空,只是一般号召,不重流程,没有结果比较,考核缺乏有力的抓手,没有实质性的调控手段;学校管理人员理应参加教研组活动,但往往因为工作忙而不能参加,游离于教研组之外,带来消极的影响。   机制建设缺少系统研究 教研组到底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应该有怎样的地位和运作机制?如何让校本研究既扎实又丰富?如何解决教研活动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教研热情,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学界目前还缺少系统研究,缺少有实质意义的研究。此外,对于教研组的机制建设、团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还没有较高层次、较深层面的研究成果。
  教研组活动常态定位
  作为学校业务组织,教研组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习培训,丰厚教师的专业理论;搭建研究平台,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落实教学常规,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建设合作文化,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积极开拓创新,形成积极的学科文化。其主要特征为:
  强基固本: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核心和灵魂 教研组长是学科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带头人和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组织者,是教学实践的引导者,还应是教师专业学习与成长的促进者。教研组长作为教研组的灵魂,必须挑选师德修养高、教学水平出类拔萃、教科研能力较强、善于组织和协调、在团队中众望所归的学科骨干教师来担任。可采取任命制、选举制和竞聘制的方式来选聘。为充分发挥其作用,可给予一定的待遇。工作待遇采用工作量计算和设立岗位津贴两个办法,可参照班主任的待遇考虑,并由学校教代会通过解决;政治待遇则结合评先评优、结合学校中层干部选拔,给教研组长一个发展平台。学校和师训部门、教科研部门要十分关注教研组长这支队伍的建设,可组织专题培训,开展针对他们的专业活动,让这支队伍充满活力。
  激发自觉:让每个成员不断自我完善 教研组是一种学术性组织,相对松散。如何使这个组织充满活力,关键是要把每一个成员的自主发展欲望充分地激发起来,大家都主动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并付诸于行动。郑金洲在《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的“导论”中指出:“师本是校本的基础。在一所学校,师本研究涉及面广,教师参与研究人数多的话,从事校本研究就便利了许多。”因此,学校要强化职业理想教育,激发专业成长热情,形成鲜明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学校文化,促进每一个成员都成为教研组的活跃分子、中坚力量,让教研组进入大家踊跃展示、个个主动有为的良性循环状态和主动积极氛围。
  共筑愿景:高点定位,形成合力 教研组要形成合力,关键是要有共同的愿景,用愿景引领大家奋力前行。比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共同制定了《语文学科宣言》,作为组内成员的共同愿景,使教研组具备了很强的战斗力。其宣言内容是“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的表达者”。其中,“培养终身阅读者”就是要浓厚学校的阅读氛围,突破语文课程的困境,为学生提供大量亲近文本的阅读机会,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语文的知识与能力,形成方法与习惯,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负责任表达者”就是要关注表达的明晰性,关注遵循判断、推理的基本规则,关注表达的顺序、层次与重点;要强化表达的对象意识,关注表达的场合与目的,从而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收取良好的表达效果;还要重视表达的伦理,关注表达的立场、观点、价值取向以至品位,不仅能够清晰、规范地表达,显示表达者的技术与能力、智慧与力量,更能坚守表达的伦理,显示出表达者的立场与追求、教养与风度。
  “家”的营造:让教研组充满温馨 让教研组成为“学习之家”“研究之家”“生活之家”。校领导可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教研组,参与教研组活动,成为活跃分子,会起好示范作用,让大家有“主心骨”;学校可以为教研组创造一些活动条件,如提供固定的活动场所,订阅一些教育类或学科类的刊物;要让教研组形成平等对话的氛围,大家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学习、相互研讨、共享共进,形成研究氛围,形成研究自觉;教研组定期开展专题性研讨,把问题分解给教师去研讨,开展主题征文活动等;搞主题创建活动,凝聚人心,调动积极情绪,如创建书香型教研组、和谐型教研组、研究型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师成果交流和展示活动。
  明晰层级:形成教研组运作的良性机制 一个教研组要充满活力,组内成员不能都处在同一个平面,而要形成层次,各就其位,各负其责。一要抓好“关键少数”。无论哪些工作,要推进,要有成效,必须让“关键少数”充分发挥作用。除教研组长外,每个教研组要有骨干,充分发挥骨干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教研组内最活跃的因素。二是实化“二级组织”,教研组下一定要健全备课组,每一个备课组是相对独立完整的,他们独立开展备课组活动,落实计划、活动、质量的责任机制。因此,要选好备课组长,落实好备课组的常规工作,让备课组充分发挥作用。
  健全制度:让教研组工作进入常态轨道 一是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含教学常规方面的职责、规定、计划、总结的管理等。二是学习培训制度。包括学习和培训的形式、次数、内容等。比如,有的教研组提出了学习和研修的数量要求:每位专任教师每天自学不少于一课时;要订一份本专业杂志,并做好阅读笔记;每学期要读一两本教育理论专著,并写一篇读书体会文章等。三是教学研究活动制度。有的学校规定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半月一次听课评课、每学期开展优课与技能竞赛等,大家一起研课磨课,共同研讨。集体备课定好时间、内容、主备人,上研讨课定好上课对象。四是青蓝结对制度。同伴互助是新课程校本教研三个核心要素之一。新教师和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都要与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订立青蓝工程协议,建立帮扶关系。五是教育科研工作制度。“人人都要参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申报各级规划课题。学校可以确定校本课题,多做“草根课题”研究,让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
  形成定式:让教研组活动有基本的模版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和感染性等特点,专业训练、在职进修是一种常态行为。这就要求教研组活动要有一个基本的模版:教师基于教学实践提出问题;教研组根据普遍性、实用性、自能性原则,确定学习、研究、培训的专题,并分解相关的任务;每位成员按照教研组活动计划要求,学习、思考、研究、实践,也包括与同伴相互研讨,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探讨出可操作性的路径;教研组集体活动,交流、研讨、展示、总结提升;教师将集体的成果结合自身的实际内化为教学行为。有了这样的定式,才能确保教研活动能基于现实问题,通过学习研讨、交流互动、实践反思等活动,依靠个体钻研和群体智慧,解决现实教育教学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优化教师的行为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其实也正是教研组这一特定组织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丰富活动:让教研组充满活力 教研组是活动型的组织,活动是它存在的主要方式。要开展主题研修活动,通过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不断优化教师的教育思想,确保与时代、与课改同步前行;开展文本研读活动,一起研究确定教材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共同商量教学的方案,包括学生的练习,反复打磨课例,使教学不断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活动,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开展研究探讨活动,并在实践中边研究、边实践,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开展师生竞赛活动,如教师的课堂教学竞赛、综合素质竞赛、教师才艺竞赛等,还有学生的各类竞赛,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开展现代教学手段演练活动,如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面的操作培训等,让教师能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展教学。
  创新驱动:让教研组永远充满活力 教研组的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比如活动整合,把每学期的公开课活动整合为“新教师风采展示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骨干教师风采展示周”等,让每位教师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地自主参与到听课、评课活动中,形成研课习惯,改变教师应付任务的被动情绪。比如改变教研活动方式,把闲谈式的集体备课变为以教材研读为核心、以课题实验为主导、以案例研究为主题的集体备课,引领教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可以形式创新,改变教研活动坐在办公室里坐而论道的形式,移到教室、移到社区开展活动,用李希贵的话说就是“创造属于形式的力量”;可以创造品牌,开发自己的学科产品,比如“相约周二读书会”、学科自创经典原题等;也可以建学科方阵,联合名校名组,建成学科联盟,形成更大的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合作团队。
  激励评价:引领教研组不断走向完善 一切的设想离开了评价都会虚脱,教研组工作同样如此。就学校而言,要健全教研组的评价体系,有校本的教研组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要求,有优秀教研组评选的条件和考核细则。评价的标准可以从教研组常态的活动、大型活动开展的情况、组内教师个体业务发展情况、富有特色的教研组建设、教研组的工作绩效等方面综合考虑。要完善教研组建设与工作成果、教师专业成长成果的奖励制度,加强检查、督促和考核评价。对工作出色的教研组和备课组,要及时总结经验,注重宣传推广,并在活动经费、相关资料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倾斜政策。教研组的考核评价不仅要定性,也要争取定量,并把对教研组的整体考核和对教师个体的考核捆绑起来,变教师的个体评价为教研组的整体捆绑式评价,从而促进教研组、备课组团队发展与教师的个体发展同步前行,使教研组、备课组真正成为推进课改的有力团队,使教师个体实现与课改的同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朱颜杰.学校管理理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2]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中国质量与品牌》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中国质量与品牌》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